筛分粒度分析:
筛分法是颗粒粒径测量中最为通用也最为直观的方法。筛分的实现非常简单: 根据不同的需要, 选择一系列不同筛孔直径的标准筛, 按照孔径从小到大依次摞起,最下面为底筛,最上面为筛盖, 然后固定在振筛机上,选择适当的模式及时长,自动振动即可实现筛分;筛分完成后,通过称重的方式记录下每层标准筛中得到的颗粒质量,并由此求得以质量分数表示的颗粒粒度分布。
筛分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、直观,操作方便, 易于实,这也是其获得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。而筛分法的缺陷也不能忽视。一般来说, 筛分法因为粒径段的划分受限于筛层数,所以对粒径分布的测量略显粗糙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精度。另外,筛分的过程中因为振动强烈,一些颗粒种类可能极易破损,从而破坏了粒径分布,影响了测量结果;某些颗粒 (比如本次试验中飞灰颗粒) 相互吸附的作用较强,在筛分中经常出现聚合成团的现象,这也影响了筛分结果的准确性。
基于筛分法的特点,其应用主要在大粒径颗粒的粒径分布测量,如 45 μm 以上。而对于粒径较小的颗粒,除非使用特殊的方法,筛分法的可靠性较低。
筛分法对微细颗粒的区分能力较差,但用于大颗粒时较为准确, 且筛分结果意义明确,具有很好的实际指导意义。
费氏法测定粉末的平均粒度:
费氏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粒度测量方法,它基于测量空气透过粉末堆积体的速度,依据kozeny-Carman公式求出粉末的平均粒度。所使用的仪器为费氏仪,由美国Fisher Scientific Co.研制,并用公司的第一个字来命名。该仪器结构简单,操作方便,价格低廉,不需要作任何计算,从读数板上可直接读出粒度值。仪器的英文全名为Fisher Sub-sieve Sizer,在我国有不同的译法,有译成“费氏筛”,也有译成“费氏亚筛粒度仪”等等。有些人因此对此名有误解,认为这是一种筛子。其实,它与筛子没有任何关系,所指的亚筛(Sub-sieve)是表示该方法测定的粒度范围为亚筛级的粉末(通常小于5Qum),即用普通机械筛分法不能筛分的粉末。严格地讲,此仪器应翻译成“费歇尔亚筛级粉末粒度测定仪”。我国标准称此方法为“费氏法”,这里沿用了这一术语。
该方法是一种相对的测量方法,不能精确地测定出粉末的真实粒度,仅用来控制工艺过程和产品的质量。该方法只能精确地测量空气通过粉末堆积体时的透过率,其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孔结构。粉末堆积体的孔隙度、颗粒形状、粒度、粒度组成、粒度分布和压制方法等均影响孔的结构。因此,该方法仅适用于化学成分相同和粒度组成相似的粉末。对于化学成分相同而粒度组成不同的粉末,则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。有时化学成分相同而粒度组成不同的两种粉末会得到相同的费氏值,因为它们有相同的透过率。因此,该方法所测量的粒度值不能和其它粒度测量结果进行比较。
激光粒度分析:
通过颗粒被激光光束照射产生的衍射或散射光的空间分布(散射谱)来分析颗粒大小的方法。
激光粒度分析仪就是利用光的散射原理测量粉颗粒大小的,是一种当前粒度测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的粒度仪。其特点是测量的动态范围宽、测量速度快、操作方便,尤其适合测量粒度分布范围宽的粉体和液体雾滴。激光粒度仪作为一种测试性能优异和适用领域极广的粒度测试仪器,已经在其它粉体加工与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激光粒度仪利用的是光在传播中,波前受到与波长尺度相当的隙孔或颗粒的限制,以受限波前处各元波为源的发射在空间干涉而产生衍射和散射,衍射和散射的光能的空间(角度)分布与光波波长和隙孔或颗粒的尺度有关。根据该特点,当光源改为激光时,衍射和散射的光能的空间(角度)分布就只与粒径有关。因此可以根据该特点,分析样品不同颗粒对应的比例,来得到样品总的激光粒度。